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服务只是为了摆个姿势拍个照吗?

张以勋 公益慈善论坛 2022-03-21

作者:张以勋

某校,每天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经常会看见三五个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老人,但从没见他们服务什么,除了拍照——以学生、学校为背景,摆个姿势拍个照,单人照、双人照、多人照,有时候后还要拉上一两个学生跟他们拍合照。我猜他们拍照是为了向某个机构或朋友圈证明自己在“志愿服务”并记录“服务时长”吧!但是,这是学生和家长需要的“志愿服务”吗?肯定不是。虽然穿上了“志愿者”的马甲,但这种假“志愿者”在大家眼里其实也没什么存在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只拍照、不服务的“志愿服务”呢?我想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第一、不知道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什么。

本来嘛,放学那段时间校门口人流量大,比较混乱,志愿者来了正好可以帮忙维持下秩序,保护下孩子们的安全也是挺有意义的事。比如经常有一些家长喜欢站在校门口等孩子出来,不知道给孩子们留出通道,要出来的孩子们只能从人缝里挤出来。如果有志愿者,这个时候就可以提醒家长们不要堵在校门口,要保持通道顺畅。也可以帮忙维护下校门周边的交通秩序,提醒路过的汽车司机要慢行,家长的单车不要乱停乱放等等。最近学校附近有排污管道改造工程在施工,路面被挖开,下雨的时候有不少积水,有时井盖也没有及时盖上,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那这个时候志愿者就可以发挥作用,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所以只要多跟学校、家长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加上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其实挺多,不可能无事可做。

如果志愿服务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志愿者在服务岗位上不做实事,却把拍照作秀看得比服务还重要,显然与真正的志愿精神南辕北辙、本末倒置,不仅名不副实,还有损志愿者的社会形象。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也许是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不到位,穿上志愿者马甲只是为了自己感动自己,陶醉于道德优越感制造的虚荣,却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抛到九霄云外,不是假“志愿者”是什么?!

第二、志愿者培训与督导工作没跟上。

老年人退休后赋闲在家,把他们组织起来做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发挥余热服务社会,也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但很多时候,志愿者有爱心也有热情,就是不懂怎么做好服务,所以志愿服务组织或社工机构应做好志愿者的培训与督导工作,为志愿者及其管理者定制模块化、多元化、阶梯式的岗位培训课程,系统学习科学的服务理念和专业方法,帮助志愿者走出认知误区,丰富知识体系,明确服务目标,不断提升志愿者及团队的服务能力。并在日常工作中和志愿者一起反思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遇到的困惑,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只有志愿者成长了,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才会避免出现诸如只拍照不服务这样的尴尬,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志愿者考核走过场。

志愿服务是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尽管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但也需要专业化、规范化。为使志愿者有组织、有纪律、有效率地开展志愿服务,有必要对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志愿者的服务成效。目前,很多志愿服务组织都会采用记录服务时长的形式,其中就有提供现场服务照片的要求,以此来证明志愿者确实提供了服务。但若遇上投机取巧的志愿者,这招就不太灵了。几个人装模作样摆拍几张照片,就能让坐在办公室里的管理人员信以为真。至于志愿者到底有没有做服务,服务是否到位,服务对象是否满意,很容易被忽视。一旦志愿者的考核走了过场,提供的是虚假的记录、无效的服务,也就无法让群众满意了。

志愿服务,务实不务虚

志愿服务是公民意识觉醒,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社会提供切实有效的精准服务,追求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是志愿服务的应有之义。作为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工机构,不能只注重志愿者的数量,忽视服务质量,而应深入群众了解社会需求,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务实的服务项目,切实解决社区群众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要为志愿者提供与其个人能力匹配的服务岗位和相应的资源支持,注重志愿者的能力建设,增强志愿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重视志愿者的个人成长及团队服务能力的提升;指导和督促志愿者高效完成服务任务,将服务目标落到实处;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与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正向的工作氛围。对于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赞扬要及时,奖励要公正;针对有行为偏差的志愿者,既要批评教育,也要提出改进意见。与机构一起成长,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坚决不搞“形象工程”,做一个务实的志愿者,自己有成就感,群众也欢迎啊!

志愿服务,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能力。不仅需要志愿者心中有大爱,不求物质回报,不受名利的牵绊,一心利他,热爱公益,无愧于良知;也需要志愿者在服务中不断历练自己,勇担社会责任,不畏困难,善用智慧,以专长造福于社会。

(完)

推荐阅读:

做慈善的钱是哪儿来的?捐款不是唯一

慈善机构为什么不能为特定的个人公开募捐?

对公益的误解,竟然有这么多?!一个一个帮你破

注意了!这样公开募捐,可能会违法!

欢迎转发分享本文!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系自媒体“公益慈善论坛”(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常识与资讯传播十三载的资深素食主义者一枚。申请转载或有意交流的朋友请加个人微信 zhang_yixun

聪明干公益,有效做慈善!

关注我,一起学习公益慈善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